大家應該都聽到過藥食同源這四個字,但是不太理解具體是什么意思。小編呢就簡單的說明一下:"藥食同源"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通俗一點就是,是食品沒有副作用,又有藥品的作用,是最佳的調理疾病選擇) 。比如大棗和生姜,自古以來被列為藥中上品,說明飲食和藥物之間有著相通部分,因此也稱為是食療。
"藥食同源"是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藥食同源發展四大路徑
藥食同源物質開發方式多樣,在食品保健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食療管理體系尤為重要。從藥食同源切入,建立健全行業法律法規、標準制度和管理體系,指導和規范飲食養生應用和推廣,將有助于更有效推動中醫藥產業化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
1.構建規范的食療管理目錄
相關單位和組織應系統化整理食療產品的來源、組成、功效、制法及臨床應用目錄,以規范食療產品的管理。
2.建議將食療產品選擇性納入報銷范疇
食療相較于藥物治療安全性高,為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于一些已被證實確有療效且可長期食用的食療產品,建議選擇性納入報銷范疇。
3.亟待建立食療物質評價規范
食療物質具有食物特定屬性,目前應用尚不規范,需建立食療評價規范體系,以規范應用、指導研究方向。
4.研究開發食療智能化系統
研究開發食療智能化系統,指導大眾了解自身體質特征,合理應用適宜的食療產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藥食同源物質的安全性與藥用價值屬性在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充分挖掘我國藥食同源這一巨大資源寶庫,加強其開發利用,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輔以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按照有關部門的規定和要求,形成藥食同源資源的創新鏈和產業鏈。藥食同源產業的綠色崛起將成為中國形象的又一得力代言。
部份藥食同源名單: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當歸、山奈、西紅花 、草果、姜黃、蓽茇、黨參、肉蓯蓉、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山茱萸、天麻、杜仲葉。